您当前所在的位置:主页 > 美容养生 >
夏秋交替 科学养生有章可循
文章来源:未知作者:admin点击次数:177时间:2019-08-06 09:05
夏日将尽,我们即将迎来立秋节气,气温忽高忽低,往往是疾病的“多事之秋”。再加上秋季是阳消阴长的过渡阶段,此时开始草枯叶落、花木凋零,人容易触景生情,出现悲秋等伤感情绪,身体和心理都比较脆弱。那么,此时我们该如何科学养生、预防疾病入侵呢?
起居调养要重视
“气定则神闲,神闲则性静。”秋季五脏归属为肺,肺气虚则机体对不良刺激的耐受性下降,易生烦躁悲忧之情绪。苏娟萍表示,秋季人们既有收获的喜悦,也难免触景生情,产生“夕阳无限好,只是近黄昏”的失落感。因此,在进行精神调养时,要坚持内心平静、神志安宁。
苏娟萍说,收敛神气,才能养气。有时候,心神消耗的气血,比身体劳作更多,因此不要让自己的心思太辛苦。在精神调养上也应顺应季节特点,以“收”为要,做到心境宁静,不烦躁、不熬夜,以一颗平常心看待自然界的变化,或外出秋游,登高赏景;或收敛心神,保持内心宁静;或多接受阳光照射,转移低落情绪。另外,在日常生活中,为了预防秋燥对人体的损害,还要及时调节空气湿度,保持四周环境的水分,可以在家中或是庭院内,多种植或摆放一些绿色植物,以增加空气的湿润度。
夏末初秋,昼夜温差加大,体质较弱者极易患感冒和腹泻症。从中医养生的角度来说,预防秋季腹泻主要是防止着凉,尤其是要防止疲劳后着凉,因为疲劳使身体免疫力下降,病毒容易乘虚而入。除了及时增减衣服,做好保暖之外,还应当进行适度的体育锻炼,改善胃肠道的血液循环,减少发病机会。预防秋季感冒,在起居方面也要有所注意,夜晚入睡时,一定要盖上被单、毛巾被之类的被褥抵御夜凉侵袭。
“春困秋乏夏打盹”,立秋后不仅仅是困,还让人觉得浑身乏力提不起劲。苏娟萍提醒,入秋之后不少人午休少了,加之工作生活压力大,易熬夜,睡眠时间也就随之减少。人困乏的最主要原因是缺少睡眠,大家应避免秋乏的现象出现,保持充足的睡眠,适当进行体育锻炼,而锻炼的时候要循序渐进。
不要急着“贴秋膘”
俗话说:立秋到,贴秋膘,冬去春来身体好。在我们日常观念里,比起夏季高温食欲不振,立秋过后,天气逐渐转凉,胃口也变得好起来,正是“贴秋膘”补身体的好时候。但这也并不意味着我们就要“大鱼大肉”,如果刻意为之,不仅不养生,还可能致病。
苏娟萍表示,经历了漫长的酷热夏季,人们大量吃冷饮,脾胃功能普遍会减弱,如果贸然进补,会骤然加重脾胃负担,使长期处于疲弱的消化器官不能承受,导致消化器官功能紊乱,出现胸闷、腹胀、厌食、消化不良、腹泻等症状。而且暑天湿气重,脾胃本易不适,甘厚饮食有助收敛湿气,于脾胃是进一步的伤害。特别是如果“补出火来”,待真正的秋天到来,人们就容易生病了。
那么,这是否意味着人们就不需要“贴秋膘”了呢?当然不是,在苏娟萍看来,经过了一夏的亏耗,立秋之后还需进补,其原则是“少辛多酸”,尽量少吃葱、姜、蒜、韭菜、辣椒等辛味之品以及辛辣、油炸、酒和干燥的膨化食品等辛味之物,进补一些“防燥不腻”的平补之品,如百合、藕、萝卜、木耳、山药、枸杞、鸭肉、鸡肉、兔肉等,以及一些酸味的应季水果,如苹果、石榴、葡萄、柚子、杨桃、山竹等。苏娟萍介绍,“苹果可以蒸熟了吃,梨和蜂蜜煮水喝对于润肠通便有很大的效果。在家里也可以用枸杞、莲子、银耳、山楂、乌梅、桂圆、黑芝麻、红枣、核桃,做几碗秋季养生粥,这些都能达到润秋燥的目的。”
下一篇:在家就能做的高效全身护理